欢迎访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官网~
信用服务热线:010-88683540 信用资质申请
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 信用解读

关于印发《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8-08 18:40:52来源:作者: 点击:

关于印发《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

  《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7月14日

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创建市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的决胜之年。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登高望远、奋力争先”,不断擦亮“信用泰安”城市品牌,为助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一、加快完善信用重点工作推进机制

  1.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2〕25号)及山东省后续工作方案精神,研究制定我市具体落实措施。(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2.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1〕5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发挥信用信息应用价值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若干措施>的通知》(鲁政办发〔2022〕10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我市具体落实措施。(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泰安银保监分局等部门单位负责)

  3.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印发的《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及山东省后续工作方案精神,根据省市有关法规要求,修订出台我市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4.贯彻落实《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泰安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泰安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分工》及《泰安市创建山东省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重点任务台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5.调整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定期监测、反馈机制,探索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典型推介机制,健全市级信用工作网络体系。(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二、持续推进信用平台网站功能升级

  6.严格落实山东省信用平台网站一体化建设决策部署,八月底前全面完成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网站一体化改造任务。积极探索市县信用平台网站一体化建设,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网站一体化、数据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7.推动将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接入市直部门业务系统,强化信用信息在行业监管部门中的查询应用,强力支撑信用联合奖惩和事中事后协同监管。(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8.优化“信用中国(山东泰安)”网站服务功能,依法依规公示信用信息。完善信息申报、信息查询、信用修复、异议处理等机制,进一步提升信用网站服务支撑能力和服务效率。强化网站安全运行,切实保障信用主体权益。(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9.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持续强化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归集共享能力建设,切实做好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监督检查等5类行政管理信息,医疗、教育、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信用信息的归集,全面归集整合市场监管、司法、税务、生态环保、海关、知识产权、不动产、水电气以及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14类37项信用信息,不断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归集质量,深挖数据价值。(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三、不断拓展信用信息应用领域范围

  10.完善市级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常态化组织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强力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普遍推行差异化监管、重点监管、精准监管、高效协同监管,加速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严重失信者“严查严管”,在消防、税务、市场监管、安全生产、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教育、工程建设、民政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典型案例。(市有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

  11.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各部门的联动配合,依法依规强化信用激励和约束措施,加快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市有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

  12.深化“信用预警+信用修复”政务服务品牌建设,探索建立行政处罚信用信息信用修复主动服务制度,不断提升信用修复工作效率,降低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成本,切实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大数据中心牵头负责)

  13.强化信用承诺应用场景建设,强力推行审批替代、主动公开、行业自律、信用修复、证明事项告知、政务服务承诺等“六型”信用承诺制,并将履约践诺有关情况记入信用档案,进一步创新信用监管手段措施。(市有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

  14.持续丰富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大力开展信用惠民便企产品推广,推动“信易+”模式在重点民生领域广泛应用,使守信主体获得优惠便利,形成信用有价、守信受益的价值导向。(市有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

  15.加快“信易贷”泰安站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市级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充分发掘公共信用信息等金融征信“替代数据”作用,支持银行机构借助“信易贷”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增信授信。(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泰安银保监分局等部门单位负责)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16.健全完善失信政府机构治理长效机制,聚焦“新官不理旧账”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失信政府机构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不断畅通政务失信信息共享渠道,采取有力措施,对失信政府机构实行“三清零”“零容忍”,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治理一起。(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中级人民法院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17.严厉打击重点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组织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国家考试作弊、骗取社会保险、法院判决不执行严重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不断提升全民诚信意识,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持续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诚信社会氛围。(市有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

  18.强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清理,健全并严格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规范赋码、及时纠错工作机制,全面清理重错码历史遗留问题,切实提升代码准确率,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动态清零。(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19.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应用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暨省级地方征信平台,鼓励辖区金融机构与合法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合作,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征信修复”乱象治理,规范辖区征信市场秩序。普及企业和个人征信报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查询方式,提高征信报告使用方对线上查询方式的认可度。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在日常监督管理、采购招标、评先评优、资格评定等工作中依法合规使用征信报告。(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20.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创新开发信用产品和服务。依托省信用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系统,开展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分级分类监管,规范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发挥信用服务行业组织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21.深化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以保持国家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保持全国前列、成功创建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为根本目标,认真学习借鉴全国、全省先进做法,对表找差、对标提升,不断改善城市信用状况,精心打造重诚守诺“信用泰安”城市品牌。(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负责)

  五、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集中活动

  22.充分发挥各级信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作用,积极解读信用政策,普及信用知识,推介信用工作经验做法和成效。鼓励开展信用乡镇(街道)、信用村居(社区)、诚信单位(企业)等示范创建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23.强力推广企业信用管理试点经验做法,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市典型经验,积极组织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经营水平,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努力探索“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泰安路径。(市有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

  24.继续深化信用“五进”工程,积极利用各类媒体、网站,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适时举办诚信专题论坛活动,弘扬诚信文化,宣传诚信典型,倡导诚信理念,努力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浓厚氛围,推动公民诚信意识和社会诚信水平不断提升。(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25.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采取专题培训、定向督导、情况调度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信用工作专兼职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
售后服务电话:010-88683540
版权所有: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京ICP备2022005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6310号